1. 成语大全首页
  2. 历史故事的成语
  3. 怙恶不悛

怙恶不悛,历史 神话 寓言的成语故事大全

公元前717年,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,桓公仓促应战,结果吃了败仗。后来,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,说:“友善不可以丢失,罪恶不能够滋长,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。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,最终就会自食其果,

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:怙恶不悛

  公元前740年,卫国联合宋、陈等国,侵入郑国。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,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,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,一国有难,另一国就来援救。

  没想到,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,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。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:“要立国,就应该对邻国亲近、友善、仁爱。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。”

  可是,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,说:“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,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。而郑国国力衰弱,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,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?”

 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,不由得勃然大怒,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。公元前717年,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,桓公仓促应战,结果吃了败仗。

  后来,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,说:“友善不可以丢失,罪恶不能够滋长,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。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,最终就会自食其果,遭到失败。”

  ◎成语释义

  形容坚持作恶,不肯改过。怙:依仗,坚持。悛:改过,悔改。

  ◎故事出处

  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君子曰:‘善不可失,恶不可长,其陈桓公谓乎。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’”

  ◎出处译文

  君子说:“友善不可以丢失,罪恶不能够滋长,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。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,最终就会自食其果,遭到失败。”

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入木三分

  成语解释编辑

  出处:唐朝·张怀《书断·王羲之》:“晋帝时祭北郊,更祝版,工人削之,笔入木三分。”诗句:写人写鬼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木三分。——郭沫若评价《聊斋志异》

  释义: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,木工刻时,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(三分等于1厘米) 深。形容书法极有笔力。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。

  示例:◎清 赵翼《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》:“入木三分诗思锐,散霞五色物华新。”

  ◎鲁迅不但“入木三分”的揭露了旧的“蒙童读物”对儿童毒害,为“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”作出了贡献,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,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;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,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。

  ◎为使孙凯在商海中驰骋起来,在妻子虚称老板请自己吃饭、跳舞、送鲜花的一场戏,颇能入木三分地表现孙凯面临的矛盾心态。

  2成语典故

  晋王羲之,字逸少,旷子也。七岁善书。十二见前代《笔说》

  入木三分[2]①于其父枕中, 窃而读之。父曰:“尔何来窃吾所秘?”羲之笑而不答。母曰:“尔看用笔法?” 父见其小,恐不能秘⑧之。语羲之曰:“待尔成人,吾授也。”羲之拜请:“今而用之。使待成人,恐蔽儿之幼令②也。”父喜,遂与之。不盈期( jī ) 月③,书便大进。

  卫夫人见,语太常王策曰:“此儿必见用笔诀④,近见其书,便有老成⑤之智。”流 涕⑨曰:“此子必蔽⑥吾名⑩!”晋帝时,祭北郊,更祝版⑦,工人削之,入木三分。 三十三,书《兰亭序》。三十七,书《黄庭经》。 书讫,空中有语:“卿书感我而况人乎!吾是天台丈人”。自言真胜钟繇。羲之书多不一体。 (节选自唐朝·张怀谨《书断·王羲之》)

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纸上谈兵

  纸上谈兵:在纸面上谈论打仗。比喻空谈理论,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。典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。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。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结果被秦军大败。

  【汉语文字】纸上谈兵

  【汉语拼音】zhǐ shàng tán bīng

  【英文翻译】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;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;to sacrifice (or drop, lose)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.

  【词语解释】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,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,空发议论。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。

  【字词解释】纸:书。上:上面 。谈:谈论。 兵:用兵。

  【成语性质】贬义词。

  【成语用法】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[1]

  【近义词】坐而论道、华而不实、画饼充饥、望梅止渴、夸夸其谈、秀而不实、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

  【反义词】埋头苦干、脚踏实地、兢兢业业

  成语出处

 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: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。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,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贸然进攻,结果被秦军打败。

  (注: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,但是战国时无纸,何以谈得上“纸上谈兵”?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,查找该词句的话,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,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,因此成语出处存疑)

  成语示例

 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,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。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一回:“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,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,毕竟书生之见,全是纸上谈兵。”

  原文

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!”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。”

  赵括既代廉颇,悉更约束,易置军吏。秦将白起闻之,纵奇兵,佯败走,而绝其粮道,分断其军为二,士卒离心。四十余日,军饿,赵括出锐卒自搏战,秦军射杀赵括。括军败,数十万之众遂降秦,秦悉坑之。 (选自《史记》)

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:一败涂地

  【解释】

 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  【成语故事】

  秦朝末年,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(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)。他性格豪爽,乐于帮助别人。有一次,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。在路上,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。有天晚上,他对大家说:“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,你们都走吧!”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。

 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,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,别人吓得不敢前进,刘邦手提宝剑,把大蛇赶走,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。

 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败,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。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,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,商量准备起兵反秦。

 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,刘邦决定起义,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。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;刘邦说:“抗秦大业是艰巨的,如果一败涂地,就要赔上性命啊!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!”

  刘邦从这天开始,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,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,建立了汉朝。

展开查看所有  

附加阅读: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人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lwzw.com/cy-lishi/095635776631855ecd6464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