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成语大全首页
  2. 历史故事的成语
  3. 破釜沉舟

破釜沉舟,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成语

项羽命令将士,每人带三天的干粮,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,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。他对将士说:“我们‘破釜沉舟’,有进无退,三天之内,一定要打退秦军!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!”

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:破釜沉舟

  【解释】

  釜是锅,舟是船。比喻下最大的决心,一拼到底。

  【成语故事】

  项羽是楚国人,少年习武,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。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。

  有一次,秦军攻下了赵国,赵王逃到巨鹿,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。

 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。项羽先派英、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,然后,自己率主力渡河。渡过了河,项羽命令将士,每人带三天的干粮,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,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。他对将士说:“我们‘破釜沉舟’,有进无退,三天之内,一定要打退秦军!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!”

 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,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。楚军个个士气振奋,一个人抵十个,十个人抵百个,越战越勇,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。

  经过这次战役,项羽名声大振,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。

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熟能生巧

  【典故】

 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,号尧咨的人,箭术精良,举世无双。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,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。“哈,哈,哈,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。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?”

  “师父,您实在是太高明了,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!”“是啊,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,学习呢!师父你再表演一下,让我们开开眼界嘛!”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,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,让他开心。

 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,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,便停下来看。

  陈尧咨举起了弓,搭上箭,一连发出十枝箭,每支箭都正中红心。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,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:“你看怎么样?”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,并不叫好。

 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,不客气的问他:“喂,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?”“不会。”“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?”“好是好,不过,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,并没有什么了不起。”“老头儿,你说的是什么话?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。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,没人能比得上。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。”

  “年轻人,你先别生气,我说的是真话。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,没什么值得夸赞的。”“老头儿,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,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。不服气就比画比画。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!”“小兄弟,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,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。”“倒油,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?倒油谁不会?别开玩笑啊!”“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。”

  老翁说完,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,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。然后舀了一杓油,眼睛看准了,油杓轻轻一歪,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,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。倒完之后,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。

 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:“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,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!”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,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,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。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.

  【释读】

  这个成语,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,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,就能找出许多窍门,干起来得心应手。

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盲人摸象

  【典故】

 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,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,国王名叫镜面王。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,每天都拜佛诵经,十分虔诚。可是,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,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,人心混乱,是非不明,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。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,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: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。镜面王吩咐侍臣说:“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。”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,带领他们来到王宫。

 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:“大王,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。”镜面王说:“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,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,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。”

  第二天上午,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,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,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。不一会,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,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。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:“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?”盲人们齐声回答说:“我摸到大象了!”镜面王又说:“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!”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:“禀告圣明的国君,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。”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:“大王,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。”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:“大王,大象确实像大鼓。”随后,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,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,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,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。最后,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:“圣明的大王,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。”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,吵吵嚷嚷,争论不休,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。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:“大王!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!”这时,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,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。

  【出处】

  《大般涅经》三二:“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,其触耳者言象如箕,其触头者言象如石,其触鼻者言象如杵,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,其触脊者言象如床,其触腹者言象如Y,其触尾者言象如绳。”

  【解释】

 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,就乱加猜测,想做出全面的判断。

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:班荆道故

  班荆道故成语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。故事是这样的

  春秋时代,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,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也从小相识,两代世交,结成了深厚的友谊。

  伍举长大以后,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。楚康王十三年(公元前547年),王子牟因犯法获罪,逃亡到国外去。

  有人到令尹(楚国执政宫)子木那里去中伤伍举说:“王子牟逃跑,是伍举送他走的。”子木信以为真,就下令逮捕伍举。

  伍举得到消息,来不及同家人告别,就匆匆忙忙地只身逃到郑国。由于郑国一向臣服于楚国,地理上又跟楚国靠得很近,伍举感到不太安全,决定继续北走,出奔到晋国去。

  一天拂晓,伍举很早起身,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。当他走到新郑(郑国京城)郊外的时候,忽听背后有人叫他,回头一看,不禁又惊又喜。

  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。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又多年不见的好朋友,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,感到十分高兴。于是,他们就折下路边.的荆条铺在地上,相对而坐,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。

  伍举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听。他一面讲,一面流着眼泪说:“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。我完全是无辜的,今天被迫离开楚国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!”

  声子听一了,对好友的遭遇非常同情,就安慰他说:“兄长,你走吧,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。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,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!”

  当时,晋、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,经常发生战争。在伍举出奔晋国后不久,宋大夫向戌联络了齐、秦、郑、鲁、陈、蔡等诸侯,准备出面为晋、楚两国调停。声子被派到晋国去联系诸侯会盟的事务。

  声子在晋国办完公事以后,就高兴地去看望伍举,对他说:“兄长,回国的时机快要到了,你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!”伍举紧紧握着声子的双手,感激得说不出话来,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。

  声子告别伍举后来到楚国。令尹子木问他:“晋国的大夫中人材多不多?”声子说:“多得很!个个才华出众,楚国是根本比不上的。”子木问:‘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?”声子说:“用不到物色,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。”

  子木奇怪地问道:“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?”声子说:“楚国用刑太滥,有才能的贤人经常无辜得罪,都逃亡到晋国去。”

  声子接着说;“现在楚国的贤大夫伍举又被迫走了。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,本来同他毫不相干。可人竟横加诬蔑,伍举无法申辩,只好逃亡到晋国去。如果他假手晋国来报私仇,楚国就休想太平了

  子木听罢,心里十分惊慌,马上去请楚康王赦免伍举,并宣布增加他的爵禄,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。伍举终于在声子的帮助下,重新回到了楚国。

展开查看所有  

附加阅读: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人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lwzw.com/cy-lishi/73cf647c46c72da37996f483.html